春風十里,不如春茶一杯。時下,廣東農墾雞山農場550畝茶園一片翠綠,沉寂了整個冬天的茶樹,爭相探出嫩綠的新芽,采茶工人穿梭于茶壟間,指尖翻飛,一捏一提,鮮嫩的芽葉便落入掌心。這片延續了半個世紀的茶園,開啟了新一年茶葉產業的豐收序章。
據了解,廣東農墾雞山農場位于陽東區新洲鎮,是一家成立于上世紀60年代的國有農場。據《雞山場志1986年》記載,建場初期,一大批知青、退伍軍人、水庫移民來到這里開荒,當時,雞山茶葉是農場的主要產業之一,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種植面積擴展至1151畝。1983年,新建的制茶加工廠房拔地而起,并引進了先進的生產設備,年產干茶達3000擔。
在當年的墾荒大軍中,現任廣東農墾雞山農場辦公室主任杜東富的父母,正是其中成員。談起父輩的創業史,他感慨萬千:“上世紀60年代,我的父親曾參與雞山農場的茶樹種植,靠肩挑手鋤,把茶樹種滿了山頭。”杜東富回憶,雞山茶有50多年歷史,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陽江基本沒有外來茶葉,雞山紅茶以其醇厚耐泡的特點,深受50后至70后群體的喜愛。
時代更迭,承載著半個世紀記憶的老茶廠,如今已蛻變為現代化茶葉生產基地,隨著智能化設備的引入,雞山紅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雞山農場北面的現代化茶葉生產基地,新鮮采摘的茶青,整齊地平鋪在攤青機的傳送帶上緩緩移動。傳送帶下方,鼓風機輕柔地送出陣陣涼風,這些茶芽正進入制茶的第一道關鍵工序——萎凋。
“現在正是春茶的采收旺季,我們工廠加足馬力趕制生產。”陽江市雞山茗宇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劍鵬介紹,制作一批紅茶,需要經過萎凋、揉捻、發酵、烘干等步驟,以前每個環節都要靠人工把控,生產效率并不高。2023年,雞山農場新建了制茶廠房,面積為1955平方米,同時還引進了湘豐第六代自動制茶生產設備,大大提高了生產效能,日均可加工2800斤茶青,產出約550斤干茶。
“機械化不是取代傳統,而是讓品質更穩定。”郭劍鵬表示,在一些關鍵的生產流程,仍保留著傳統手工制作的精髓,比如在揉捻環節,會根據茶青的狀態調整力度和時間,確保茶葉的香氣和口感達到最佳。 為適應市場多元化需求,近年來雞山茶在傳統風味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采用“輕發酵”工藝,使茶湯更顯清爽。“初泡清香,中段果香、花香漸顯,尾調回甘,層次豐富,更符合現代人的飲用偏好。”郭劍鵬介紹,去年,雞山茶推出了鳳凰茶、精品紅茶、生態茶、手工茶等多個新系列,涵蓋紅茶、綠茶、白茶等主流茶類,既有38元一斤的口糧茶,也有1000元一斤的高端手工茶,滿足不同消費需求。 “雞山紅茶是老一輩陽江人的回憶,目前,我們通過風味優化、產品創新、品牌塑造等多維發力,把雞山紅茶打造成是陽江的特色茶品牌,讓這塊歷經半個世紀的金字招牌,綻放更加奪目的光彩。”郭劍鵬說。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