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中文字幕乱码一区,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一本到12不卡视频在线dvd,国产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

智能問答| 無障礙 | 移動版 | 繁體版

十年間,陽江萬畝茶場“綠葉”變“金葉”
科技賦能 “小茶葉”長成“大產業”
來源:陽江新聞網 作者:楊輝南 通訊員/黃雋稷 時間:2025-04-08 10:13 【字體: 】 瀏覽量:-

  茶香漫翠嶺,春日采茶忙。

  清明時節,我市各大茶場到處新綠綿延,茶香彌漫山野。隨處可見頭戴草帽、手提竹簍的采茶女,行走在一壟壟整齊的茶樹間,挑選出積淀了整個冬天的“一葉茶香”,泡一杯飄香四溢的陽江茶,款待四方賓客。

  紅茶綠茶黃茶,還有白茶。十年間,陽江茶不僅越來越清香,種類越來越多,而且種植、加工方式也在悄然改變,規模化茶場占全市茶場面積的近半壁江山,機械化加工生產線覆蓋各大茶葉種植區。新老茶樹聯動,陽江現代化茶葉產業基本成型。

  專業化茶場紛紛落戶

  改變茶葉種植加工銷售模式

  好山好水出好茶。

  東北有天露山屏障,西北有云霧山環繞,望夫山脈的鵝凰嶂蘊含豐富的營養成分,獨特的氣候和適宜的自然條件,讓陽江不少地區非常適宜優質茶樹生長。目前,我市茶場總面積達1萬多畝,主要分布在陽東區、陽春市、陽西縣的山區。

  適宜的氣候環境,吸引了企業家、返鄉創業青年紛紛落地陽江種茶樹,建立起一個個規模化、標準化茶場。新生力量的到來,讓茶場煥發出了新活力,逐步改變著整個茶葉產業種植、加工、銷售模式,向著現代化產業體系邁進。

  “一芽兩葉,剛剛好。”4月2日,在位于陽春市河?鎮的陽春市華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茶場里,整個茶場規劃整齊,配套設施設備一應俱全。一年中的第一葉春茶萌發了出來,村民提著竹簍,眼疾手快地挑選出一芽兩葉。

  2016年,陽春市華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看中河丆鎮適宜的氣候環境,開發了200多畝新茶場,引進種植市場認可度較高的英紅九號、鴻雁十二號等茶樹品種,建設標準化的生態種植茶場,推進茶葉生產基地進行綠色和有機農產品認證和標準化生產,并應用綠色防控技術,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

  “茶場嚴格要求不能噴灑農藥、施化肥,一定要用有機肥。”陽春市華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麥華生介紹,用有機肥的成本雖然高很多,但對提升茶葉品質、改善土壤能起到關鍵作用,也為制作高品質的茶葉提供穩定、優質的茶青,這是茶場長遠發展必須走的道路。

  2015年,來自江門的梁忠志看中陽春市圭崗鎮大河村獨特的氣候,認為十分適合種植茶樹。在大河村委會的協助下,梁忠志租賃了村中零散茶園,整合成280多畝連片茶場,建立起澤琳茶場,并打造成集農民培訓、種植、加工、銷售、配送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基地。

  澤琳茶場、大河茶場、茗陽茶場……近年來,我市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原則,引導企業合理規劃布局新茶場,在種苗引進和繁育、完善水肥一體化、建設綠色環保無塵生產車間、實施產品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創建等方面給予支持,一個個專業化茶場紛紛落戶我市茶葉主產區。

  目前,全市100畝以上的規模茶場共9個,總面積5550畝,占全市茶葉種植面積的48.41%。我市茶葉種植逐步走向專業化、規模化,為茶葉加工和品牌打造打下了堅實基礎。而且,在一個個專業化茶場的帶動下,我市各大茶葉主產區主動求變,提高種植技術,參與市場競爭,推動著我市茶葉種植方式實現全面革新。

  從人工炒茶到機械制茶

  加工能力和茶葉品質大提升

  近日,在陽西縣東水茶業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里,工人有序地將剛采摘的茶青攤在萎凋槽上,調節好室內的溫度、濕度,并時不時觀察茶青的變化,把握最適宜的萎凋時機,然后進入下一步工序。

  經過攤青、殺青、揉捻、炒干,綠茶當天采摘,當天就可以制作完成。紅茶的制作工藝相對復雜些,從萎凋、揉捻、發酵到烘干,大概需要2-3天時間。

  “我們的茶葉加工能力完全能滿足當地的需求。”陽西縣東水茶業有限公司茶場場長李孔強介紹,現在,加工車間每天能處理茶青3000多斤,生產干茶700斤;并計劃新建加工車間,投入使用后,每天干茶的生產能力將達到3000斤。

  2012年,陽西縣東水茶業有限公司成立,在整合好當地茶場資源,開展規模化、專業化種植之后,開始引進機械化生產線,代替當地傳統的人工炒茶,并與廣東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合作,研發多個品類的東水茶產品。

  陽西縣東水茶業有限公司制定了從土壤鑒定、水源檢測、品種培育、茶樹種植、田間管理、茶青采摘標準、茶葉制作工藝、包裝、倉儲運輸及售后服務等全產業鏈的質量管控標準,建立了茶葉種植基地和新品種研發中心,大大提高了整個東水茶的技術水平。

  新技術的入場改變了東水村幾十年的生產模式,東水茶從原來單一的綠茶發展為綠茶、紅茶、白茶,產品多元化;加工模式從原來的人工炒茶發展到機械化制茶,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時,品質更加穩定,開始往品牌化的路線發展。

  茶葉加工能力的變革不僅僅發生在東水村,在河?鎮、圭崗鎮等茶葉主產區,新技術、新設備也在陸續布局,改變著當地的茶葉生產格局。

  “我的祖輩是茶農,以前茶葉加工離不開人工勞作。”陽春市圭崗鎮茗陽茶場負責人陳朝偉介紹,去年,茶場建設了1000平方米的標準化茶葉加工廠,改變了過去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模式,殺青、揉捻、干燥、發酵、精制等工序已實現半自動化,年均生產20萬斤干茶,主要生產圭崗檸檬紅茶等茶葉,打造“茗陽茶”品牌。

  從人工炒茶到機械化制茶,我市規模化茶場陸續布局茶葉加工生產線。記者在走訪的過程中了解到,我市建立的新茶場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種植技術,而且基本都建立了各自的茶葉加工生產線。從我市茶葉種植規模分析,目前的茶葉加工能力已經能夠滿足全市茶青的加工需求。我市茶葉產業加工能力的短板已經完全補上,正向著更高端的產品研發、品牌打造方向發展。

  “以新帶舊”整合老茶場資源

  聯農帶農迸發產業新活力

  神仙嶺上神仙茶,一口神仙茶伴隨著河?鎮幾代人的成長,是他們共同的記憶。

  在麥華生的老家河?鎮羅陽村委會逕口村,幾十年的老茶樹隨處可見,幾乎每家每戶都擁有自己的小茶場。大部分村民對茶場進行粗放式管理,以家庭小作坊的模式炒茶,再拿到附近的集市售賣,或賣給熟悉的親朋好友。

  過去,在陽江的老茶場,這種簡單的種植、加工、銷售模式十分普遍。生產的茶葉品質不穩定、利潤低,而且粗放式管理影響老茶樹的生長,村民的收入也難以提高,導致整個茶葉產業陷入一種低迷、不溫不火的狀態。村民也只能抱著“能賣多少是多少”的心態,去經營茶場。

  近十年來,返鄉創業人群帶來了先進的種植、加工技術,樹立起了茶場“有機種植、人工除草”的種植新模式,并將這種新模式擴散開來,逐步改變我市老茶樹的種植管理,嘗試“新舊融合”,讓老樹發新芽,迸發出新活力。

  “我們計劃將老家的老茶場承包起來,用新模式開展種植、加工,打造品牌。”麥華生表示,這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種植的老茶樹具有獨特的價值,不能白白浪費了,要改變“好茶樹賣地攤價”的現狀,讓村民受益,也讓老茶樹發揮真正的價值。

  同在河?鎮經營茶場的蔡志川,則與麥華生承包老茶樹、走品牌化路線有所不同。他與村民建立了合作關系,按照茶品要求,回收村民的茶青進行加工、銷售。這樣,村民只需負責前端的種植環節,就可以融入現代化的茶葉生產鏈中。

  為了提高茶葉加工能力,蔡志川正在建設800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今年秋季就可投入使用,加工能力可以覆蓋河?鎮及周邊地區。考慮到回收村民的茶青,會帶來茶葉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蔡志川按照品質等級,推出不同檔次的產品,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東水茶不再是低端產品。”談起近十年來東水茶的變化,李孔強自豪地說道,公司在引進新的種植方法、新設備、新技術的同時,也在積極帶動周邊的村民進行革新。“每次請廣東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專家來東水村,不單單是幫公司解決問題,專家也會到村民的茶場,幫村民答疑解惑,以技術帶動周邊的老茶場改造升級。”

  十年間,東水茶的價格從原來每斤幾十元到現在每斤300多元,這是“老樹發新芽”最好的見證。新企業的到來,如一聲驚雷,打破了茶場幾十年的沉寂。企業共享東水茶區域品牌和茶葉加工技術,整體提升區域茶葉品質。村民也紛紛開始轉變,從手工炒茶到機械化制茶,從粗放式管理到精細化種植,5000多畝東水茶暢銷全國,東水山茶被評為“廣東十大名茶”,區域性公共品牌越來越響亮。

  通過“以新帶舊”的模式,陽江萬畝茶場正在 “蝶變”,新老茶樹都煥發出生機與活力,現代化茶葉產業基本成型,在我市茶樹繁茂的山間,繪就了一幅生機勃勃的鄉村振興“豐”景圖。


相關文件:


文檔附件: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