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家的地,你家的墻憑什么占過界?”在東平鎮瓦北村,兩位村民因土地邊界問題爭得面紅耳赤,矛盾一觸即發。關鍵時刻,村中“人民調解員”李慧芳迅速趕到。她溫和安撫、耐心傾聽,依據土地管理法規剖析利弊,再用濃濃鄉情喚起往日情分,最終讓雙方和解,厘清邊界,修復情誼。在陽江,眾多像李慧芳一樣的調解員,正以專業與溫情守護一方和諧,繪就基層治理新“楓”景。
搭建平臺樹立調解品牌
2025年初,春寒料峭,陽春合水鎮“老柯調解室”迎來一位滿面愁容、步履蹣跚的老人。原來,她的四個子女因遺產分配及贍養問題紛爭不斷,老人無奈前來求助。
老柯趕忙迎上前,遞上一杯熱氣騰騰的熱茶,輕聲安撫著老人激動的情緒,隨后迅速聯系上了她的子女。不一會兒,調解室里氣氛凝重,子女們你一言我一語,爭吵聲此起彼伏,矛盾一觸即發。老柯見狀,沉穩冷靜地啟用“背靠背”調解法,將子女們分別帶到不同房間,逐個深入交談。
一番耐心溝通后,問題的癥結逐漸浮出水面:原來是兩個子女對遺產分配的標準存在較大分歧。“大家都是一母同胞,父親已經走了,咱們更應該相互體諒,可別再讓母親傷心流淚了……”老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同時依據相關法律條文,一條一條清晰地闡釋遺產分配的原則。
數小時后,在老柯的調解下,子女們終于放下成見,達成一致意見,老人緊鎖的眉頭也終于舒展開來,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這僅僅是“老柯調解室”眾多成功調解案例中的一個縮影。在陽江,像這樣的個人調解工作室如今已有13個。他們扎根基層的土壤,成為化解鄰里糾紛、家庭矛盾的中堅力量,土地界限不清引發的激烈爭執、損害賠償糾紛、經濟往來糾葛等各類棘手難題,都能在調解員們的智慧與耐心下“迎刃而解”,為陽江的社會和諧穩定筑牢了堅實的根基。
專業聯動匯聚調解新合力
在我市,調解員隊伍以“五老”——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政法干部、老專家為骨干,他們德高望重、經驗豐富,深受群眾信賴。
這些個人調解工作室雖扎根基層,卻非“單打獨斗”。他們與專業部門緊密聯動,編織出一張強大調解網。遇到諸如復雜法律條文或專業技術知識糾紛等專業性難題時,調解員及時邀請專業律師、行業專家“助陣”,為調解方案提供科學依據,同時與政府部門、社區組織攜手,凝聚調解合力。
在陽東區大八鎮茅塘村,“老姜調解室”陳設簡單質樸,卻是村民們遇到糾紛時的“避風港”。2020年12月,這個調解室剛剛成立6天,就迎來了一場頗為棘手的賠償糾紛。梁某受雇于何某,干活時受傷,治療費4萬多元,出院索賠30多萬元,何某嫌金額高,雙方僵持。調解室領頭人姜宜瑞立馬邀請村居法律顧問馮志明律師介入。調解時,老姜用同村情誼分析勸和,馮律師從法律剖析賠償標準,三次調解后,雙方和解,何某分兩期賠梁某14萬元。
這場糾紛的成功化解,不僅讓“老姜調解室”迎來了“開門紅”,更讓村民們真切地看到了個人調解室的強大力量。“‘老姜調解室’太給力了!剛成立沒幾天,就把難搞的賠償糾紛給化解了。往后村里有糾紛不愁沒處說理,心里安穩!”一名村民感嘆道。
陽江調解員們還練就諸多“調解秘籍”,“巧借東風法”“對癥下藥法”“降溫處理法”“乾坤挪移法”“趁熱打鐵法”等妙招頻出。他們在化解矛盾同時,不忘普法宣傳,提升群眾法律素養,真正做到“調解一案,教育一片”。
強化普法開創治理新篇章
調解工作關鍵在“源頭治理”,需讓法治觀念深入基層群眾內心。陽東區東平鎮瓦北村的“法律明白人”李慧芳是其中一名優秀的代表。她主動學習法律知識,還帶動身邊人一起學習,幫助村民解決諸多難題糾紛,如今被親切地稱為“法律使者”。
調解時,李慧芳發揮“地熟人熟事熟”優勢,讓法律與情誼相融,促使矛盾雙方和解。之后,她以糾紛為案例在村里開展土地法律知識講解,常深入田間,針對土地流轉等問題,用“嘮家常”等方式普法,帶動村民樹立法治意識。
除了在調解中普法外,我市各個人調解工作室還聯合駐村法律顧問,借節日契機普法。今年元宵節來臨之際,2025年春節普法進鄉村活動在陽春市河鎮云簾村開展,工作人員將法律知識巧妙地融入新春民俗,為瑤族村寨增添了別樣的“法治年味”。
2024年以來,陽江依托三八婦女節、“民法典宣傳月”、“憲法宣傳周”及民俗時間節點,開展“榕樹下普法課堂”“法律集市”等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多達700余場次,將法治的春風吹遍了千家萬戶。
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將全力推動個人調解工作室朝著規范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方向邁進,助推調解工作者用智慧、耐心解開矛盾糾紛“千千結”,為基層社會治理貢獻力量,讓“楓橋經驗”在陽江大地持續綻放光彩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