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時期是我市農業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礎上,繼續向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方向發展和實現農村全面小康的重要時期,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步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制訂“十一五”農業發展規劃如下:
一、“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六大精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我市實際,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出發點,以科技、體制、生產經營方式的創新為動力,充分運用政策和經濟手段,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有效供給的同時,調整生產結構,突出地方特色,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優勢產品和優勢產業,努力提高農業生產規?;?、集約化、商品化和產業化水平,逐步建立總量適度、布局合理、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體系,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
二、“十一五”規劃的總體目標和計劃指標
我市“十一五”期間農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實現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投入產出率和農業生產效益的顯著提高,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快速提高和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具體要達到如下計劃指標:
(一)農業總產值從2005年的139.8億元,到2010年達到178.4億元,年均遞增5%。其中,種植業總產值從2005年的54.11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69.06億元,年均遞增5%;
?。ǘ┺r民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的4368元,到2010年達到5315元,年均遞增4%。
(三)糧食種植面積每年保持在221萬畝左右,通過提高單產,使糧食總量從2005年的76.82萬噸,到2010年達到85.5萬噸,年均遞增2.16%。
(四)水果從2005年的種植面積125.59萬畝、總產29.07萬噸,到2010年發展到150萬畝、產量達到42.5萬噸。
?。ㄎ澹┦卟藦?005年的種植面積91.27萬畝、總產89.89萬噸,到2010年達到100萬畝、 總產達到100萬噸。
(六)油料作物種植面積穩步發展,面積從2005年36.74萬畝到2010年發展到39萬畝, 畝產從2005年的135公斤到2010年達到145公斤, 總產5.66萬噸。
(七)南藥從2005年的種植面積7.9萬畝, 到2010年發展到30萬畝。
?。ò耍┗ɑ軓?005年的種植面積3萬畝,到2010年發展到10畝。
?。ň牛┧旧a機械化綜合水平從2005年的26.92%,到2010年達到46%以上。
?。ㄊ┬竽翗I產值從2005年的26.03億元(現行價),到2010
年達到46.05億元,年均遞增12.09%。
(十一)肉類總產量從2005年的12.42萬噸,到2010年達到24.475萬噸,年均遞增14.53%,其中豬肉:16.72萬噸,年均遞增12.99%。禽肉達到6.98萬噸,年均遞增19.68%,牛肉達到0.734萬噸,年均遞增3.25%,其它肉0.0413噸。
?。ㄊ┣莸爱a量從2005年0.7752萬噸,到2010年達到1.645萬噸,年均遞增16.24%。
?。ㄊ┥i飼養量從2005年的258.56萬頭,到2010年達到482.106萬頭,年均遞增13.27%。
?。ㄊ模┥i存欄量從2005年的132.01萬頭,到2010年達到269.08萬頭,年均遞增15.31%,其中母豬存欄量達到29.8萬頭,年均遞增11.56%。
?。ㄊ澹┤庳i出欄量從2005年的126.55萬頭,到2010年達到221.93萬頭,年均遞增11.89%。
?。ㄊ┘仪蒿曫B量從2005年的2849.76萬只,到2010年達到5952.96萬只,年均遞增15.87%。
?。ㄊ撸┘仪莩鰴诹繌?005年的1926.27萬只,到2010年達到3878.16萬只,年均遞增15.02%。
?。ㄊ耍┡3鰴诹繌?005年的6.9914萬頭,到2010年達到8.857萬頭,年均遞增4.84%。
?。ㄊ牛┺r村戶用沼氣從2005年的1.57萬戶,到2010年達到4萬戶。
三、“十一五”期間農業重點發展內容
(一)完成農業體系建設,強化農業管理服務功能。農業體系主要完成以下建設項目:1、建設陽江市農業局綜合大樓;2、建設陽江市農科實驗示范中心;3、建設陽江市農作物良種儲備中心;4、建設陽江市區域性農機推廣中心; 5、建設陽江市農業機械學校綜合辦公大樓; 6、建設陽江市良種推廣中心花生加工廠; 7、建設陽江市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8、建設陽江市農產品檢測中心綜合大樓; 9、建設陽江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10、建設農、牧業信息服務體系工程;11、建設陽江市畜禽品種改良網絡工程;12、建設動植物防疫體系工程;13、建設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工程;14、建設畜牧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小區;15、建設農業現代化生產示范區。通過完善以上設施建設,顯著改善農業系統的辦公及管理、服務條件,強化農業管理和服務功能,更好地為陽江農業發展服務。
(二)加強農田基礎設施,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要建設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基本農田最基礎的水利設施為重點,以完善農田排灌系統、機耕路為主要建設內容,綜合改造中低產田,加大農業綜合開發治理力度。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統一規劃、突出重點、連片治理、講求突效”的原則,實施水利措施、農業措施及科技措施綜合治理,逐步把基本農田建成“澇能排、旱能灌、渠相連、路相通、田成方、地力高”的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農田。
(三)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效益。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我市要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目標,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積極引導和推動本市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作物結構和品種結構。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主要是把一些不適宜發展種植業的低浸田、咸酸田等調整發展水產養殖業或畜牧業。在作物結構調整方面,要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耕地復種指數,重點發展具有本市區域特色和區域優勢的園藝類農產品,如花卉、蠶桑、南藥、馬水桔、西瓜等。在作物品種結構方面,努力提高農作物高效、優良品種的覆蓋率。水稻積極推廣應用豐產性好、抗性強、米質優的超級稻品種;玉米要發展應用豐產、優質,適宜鮮食和加工的果蔬型甜、糯玉米;番薯要大力推廣應用品質優良、適宜加工的五彩薯類品種;花生推廣豐產性好、油率高,或保健型優良品種;蔬菜推廣市場銷路廣、耐貯運加工的瓜、椒、姜、芋、豆等品種。要樹立品牌意識,以品牌效應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加大培育農業品牌的力度,把我市的特色農業和優勢農產品如雙肩玉荷包荔枝、龍眼、馬水桔、西瓜、青梅、蠶桑、蔬菜、花卉、尖椒、南藥等培育成遠近聞名的農業品牌,不斷提高我市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把我市特色農業和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畜牧業要大力發展訂單肉雞和肉豬,推進無公害畜產品生產,促進具有陽江特色的瘦肉型豬、陽江黃鬃鵝、優質山地雞、肉牛和沿海優質鴨蛋等生產基地的發展。在“十一五”內將我市建設成為珠三角畜禽供應生產基地。
(四)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一要依法落實農技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調動農技人員工作積極性。二要加強農技推廣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技推廣服務功能。三要加大良種良法推廣力度,提高農業整體效益。要繼續實施“種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等科技項目,加大力度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和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大力推廣優質高產農作物新優良種;推廣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水稻控釋肥、生態農業新技術,推廣水稻機械化收割技術、農產品保鮮貯運加工等一大批農業新技術,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力爭到2010年農業科技貢獻率從目前的43%提高到60%。
(五)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要把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工作的重點來抓。一是加快發展區域特色產品和優勢產業,抓好“一鎮一業”、“一村一品”,進一步提高優勢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水平;二是落實政策,采取措施,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努力新增一批與農戶聯系密切的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同時,引導農民在自愿原則的前提下,建立一批“民辦、民管、民受益”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依靠龍頭企業和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加快農業生產標準化和機械化進程,并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三是有針對性地建立一批農產品市場,積極扶持農民營銷組織的發展,不斷拓展農產品營銷渠道,切實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和農民“增產不增收”的問題。
(六)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促進我市農業生產上一個新臺階。一要完善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將農產品檢測體系建設成技術力量強、設備先進、配套齊全的市農產品檢測中心。二要加強農業生產過程的監管。強化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和使用的全程監管。通過狠抓生產源頭和建立農產品上市前質量監測制度,保證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三要抓好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建成一批優質糧、蔬菜、水果、南藥等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區,積極發展標準化生產。通過建立示范區、示范點,樹立典型,以點帶面,不斷推動我市農業標準化工作。四要加快農業健康栽培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力推廣各項健康栽培新技術,指導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和加工,科學合理使用肥料、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和灌溉、養殖用水,加強動植物病蟲害的檢疫、防疫和防治工作,推廣生物防治技術,提高農產品分級、包裝、保鮮、貯藏和加工標準化水平。五要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力度,整頓農資市場秩序,強化農產品產銷過程的監管,加大農業行政執法力度,深入開展農資打假、農藥、獸藥、違禁藥物專項整治活動,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力度和執法力度,將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農產品杜絕在市場之外。
(七)發展健全農業信息體系。要加快建設農業信息網,讓農業信息迅速進村入戶,為廣大農戶傳遞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市場信息、種養技術和政策法規等,減少農民組織生產的盲目性,提高農產品在省內外和國際市場的占有份額,最終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八)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采取優惠政策,引導和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產品上市期和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托寬農民就業空間,促進農村經濟高效快速發展。
?。ň牛┘涌燹r業機械化發展。一要建立健全農機社會化服務網絡;二要辦好農機示范點,以點帶面,推動農業機械化全面發展;三要加大農田綜合整治力度,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推進農業集約化、規?;洜I,為全面實施農機化創造有利條件;四要以實施省人大議案項目為契機,廣開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加快農機化發展步伐。
(十)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改善和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生產生活水平。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完善機制,整合資源,綜合推進”的思路,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以整村推進勞動力培訓轉移和產業化扶貧為切入點,突出解決山區貧困地區“一保五難”問題。
?。ㄊ唬┮哟筠r業招商引資力度,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要發揮我市資源優勢,采取多形式多法方法,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特別要加大花卉、南藥等特色農業招商引資,不斷優化我市農業結構,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
(十二)加強農業環保工程建設,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推廣農村沼氣示范、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綜合利用與觀光旅游農業工程建設,推進農業污染的資源化治理,提高社會效益和農業生態效益,重點加快發展農村戶用沼氣工程建設,按照“豬—沼—果(菜、稻漁)等生態模式,綜合利用”三沼“(沼氣、沼液、沼渣),建設生態家園,發展生態農業。
四、實現“十一五”規劃的保障措施
?。ㄒ唬┘訌妼r業工作的領導。要把“三農”工作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領導,落實責任,把各項農業發展指標納入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實行任期目標管理,并把責任制的落實情況作為各級干部政績考核、選拔任用和獎懲的重要依據。
(二)保證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建立穩定的以各級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農業發展投入體系,切實保證各級財政對農業的投入不少于本級財政支出的12-15%;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示范區建設和農民培訓等促進農業發展項目,必須建立穩定的資金支持渠道,足額落實配套資金;對臺風、洪澇和干旱等自然災害要安排應急資金,及時支持抗災復產。
(三)給予有效的政策扶持。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主導和決策作用,出臺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積極因素的政策,創建寬松的農業建設政策環境,促使國內外資本、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在市場資源配置中有序流向我市農業建設;建立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支持農產品流通,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抓好農村土地經營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有償流轉機制,促進農業規模經營;落實好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村扶貧有關政策,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
?。ㄋ模┨峁┍匾娜肆Y源。要積極推進農民綠色證書等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大力培養和造就一大批覺悟高、懂科學、善經營的新型農民,使他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堅力量;多方引進農業人才,優化農業科技隊伍和知識結構,建設一支既掌握農業管理理論又精通農業技術的農業人才隊伍,為農業建設提供可靠的智力和人才保障。
二OO六年六月二十五日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